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咸宁市教育局专题访谈:教育部门如何落实十件实事

来源:咸宁市教育局 时间:2015-12-24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咸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视频访谈,我是主持人夏梦琪。 

  2015年,市政府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学校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师资交流,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十件实事。 

  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咸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旭东,和大家聊一聊教育部门如何落实十件实事。李局长,欢迎您。 

  李局长: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很高兴在咸宁市政府门户网与大家交流。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咸宁市教育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本届政府继续将教育工作纳入重要民生工作来推动,特别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县两级做了大量工作,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市这方面的情况? 

  李局长:今年以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不动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改革驱动,实施《关于全面推进改革发展 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抓住布局完善、标准化工程、信息化应用、师资调配交流、改革招生制度与教育教学改革等重点,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水平明显提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全市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随着12月24日咸安区接受教育部督导评估认定,我市还有赤壁市、崇阳县、嘉鱼县共四县市区相继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评估认定。今年12月1日—4日,通山县、通城县顺利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市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以上评估验收。 

  二是重点推进通城、通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密集对通城、通山两地进展情况进行督办、检查。8月初,市政府丁市长约谈两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求两县按照进度,加快突推进,确保今年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通山县筹措整合各类资金2.9亿元,规划实施项目574个,新建和加固改造总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城乡学校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同时,积极探索“联校网教”教学新模式,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效促进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5年12月2日,通山县以97.8分高分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通城县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编制《通城县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方案》,撤并中小学校13所,过渡性保留和新增教学点39个,整体搬迁新建学校8所,征地扩建学校25所,近三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完成新建改建项目200余个。统筹各类资金3555.4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成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升级。2015年12月4日,通城县以97.6分高分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 

  三是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4—2018年,全市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建设,规划投资14.84亿,其中中央改薄资金8.94亿,省级改薄专项及统筹1.61亿,市、县承担资金4.29亿。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全面改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704万元,五年规划完成率为28.8%,其中中央资金27056万元,省级资金7432万元,县级资金8216万元;累计实际支付资金24761万元,其中校园校舍建设资金20608万元,设施设备购置资金4153万元。2014年度的绝大多数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全市改薄工作做法在全省专题会上做了经验交流。 

  

    主持人:听完李局长的介绍,大家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一定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请李局长介绍一下我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情况。 

  李局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全新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标高。一是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统筹规划,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实现省、市、县共建共享、互融互通。教育信息化成为“智慧咸宁”的教育项目,“联校网教”成为“智慧教育”的起步探索。今年4月,丁小强市长听取“互联网+”战略在教育落实情况汇报后,特别强调统筹建设、注重应用。6月,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镇方松副市长亲自作部署,再加统筹力度,再加推进力度。二是引进资本,建设平台。“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市教育局按照这一原则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1月,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湖北盟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与市教育局签订项目实施协议,分三期完成平台建设。已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建设。目前,完成第一期信息云平台建设和第二期包括“联校网教”在内的应用云平台建设,实现市云平台千兆链接各县市区、百兆宽带进校园桌面。正在推进第三期建设,开发优化提升信息云平台功能,实现集成应用、系统管理、大数据整合、无线网域拓展、应用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服务教育信息化。三是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互联网接入率。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市接入互联网学校609所,占总学校81.0%。其中:教学点270所,接入互联网153所,占教学点总数56.7%;城市学校112所,接入互联网106所,占比94.6%,其他6所学校不具备接入条件;农村学校370所,接入互联网350所,占比94.6%。 

  第二,建立全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一是上下一体,紧密跟进。2014年,湖北省成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把咸宁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我市紧抓机遇,积极跟进教育改革,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我市各地各校迅速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工作办公室,统筹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实行工作进展月报制度。二是部门联动,倾力支持。企业大力支持。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盟道公司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协商,共同签署协议,共建我市教育城域网。在今年5月,全市开展互联网建设的学校都可免费接入百兆内网光纤。各级财政倾力支持。近年,市财政为全市教育信息中心云平台建设投入178万元、为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1千多万元。崇阳县整合各类资金共完成5000余万元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咸安区建立“政府主打,教育配套,学校自筹,社会捐助”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除12个山区偏远初小、教学点网络光纤在建外,其余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通山县上半年投入470余万元,为全县43所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赤壁和嘉鱼在完成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后,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赤壁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微机教室和“班班通”建设上投入达434万元。三是向下用力,试点推进。我们首先在通山县开始试点,随后在崇阳、咸安、通城等县区学校推广。目前,全市开展试点的学校(教学点)共有80个,其中,通山县39个、崇阳县30个、咸安区10个、通城县1个。市实验小学与崇阳、通城、咸安等县区学校(教学点)实行联教,共送课280节,涉及音乐、美术等学科,有12名教师参与送教。 

  第三,建立全新评价机制,有效实现“建”“用”深度融合。一是强化教育信息化培训应用。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万余人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071名教师投入晒课和优质课展示活动,晒课6192节,评选出494节市级优课。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在今年全市艺术节活动中,实现同步直播。咸安区结合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入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和完善资源共享平台,70%的专任教师实现在线教学,教研活动均采取网络在线形式进行。129所学校3489名教师已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掌握教学资源搜索下载与应用。崇阳县各校通过班班通使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通山县班班通设备全部得到使用,教学点使用中央电教馆“优课资源”及“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进行教学。嘉鱼县搭建“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服务器。赤壁市“优课资源库”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科。通城县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优质教学资源涵盖各学段、各科目、各版本的教案、课件和试卷。二是开展长效机制建设探索。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三进”长效机制。教育信息化应用进入学校班级课程表、进入教师的工资表、进入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表。把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列入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列入学校和教师考核评估内容。让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三是建设和应用融合初见成效。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一、二期建成后,“教育协同办公系统”“名师课堂”“联校网教”等教育教学平台投入试运行。今年中考前及暑期,启动“名师课堂”,邀请鄂南高中、温泉中学名师,为学生开展考前辅导、暑期学习辅导,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名师课堂”开放,为遏制节假日收费补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主持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5年,咸宁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局长:我市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 

  一是开展先进教师推荐评选。积极向省教育厅推荐省十佳师德标兵候选人3人,其中,咸安区大幕乡常收小学蔡桥教学点教师陈德安获评。教师节期间,在全市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今年共表彰奖励咸宁名师,十佳师德标兵各10人,咸宁骨干教师60人。 

  二是扎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从2015年开始,分三种模式制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其中,崇阳县申报列入15个区域整体试点县之一,咸安成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试点县,赤壁成为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试点县。省教育厅提供专项资金,并在培训资源与管理平台、培训者专业团队等方面予以指导支持。通过混合式培训开展全面培训,整体提升区域内教师专业素质。实施名师共享行动。起草“咸宁名师共享行动”项目方案、咸宁市“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全面完成“国培计划”、“中小学(幼)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等项目培训任务。 

  三是做好新机制教师招聘工作。组织通城县、崇阳县和通山县开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录工作, 3县共申报了490个招聘岗位,最终,获批265个。目前,招聘教师全部上岗。 

  四是逐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要求,“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对此,各县市区均相应出台了教师调动交流和教师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据统计,2014年度全市共交流教师1583人,2015年度继续加大交流力度。2015年2月底,市教育局组织调研组对咸安区、通城县和通山县进行了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教师招聘、调配、交流、借用、职务评审、培训、师德师风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各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方案,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师15131人,教师(校长)交流1514人,占比10.01%(其中通山县交流教师308人,通城县交流教师260人,崇阳县交流教师276人,赤壁市交流教师195人,嘉鱼县交流教师205人,咸安区交流教师270人)。 

    

  李局长:网民朋友们,咸宁教育工作过去的成绩,离不开广大网友的热情帮助,建设教育强市,更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借此机会,在2016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向广大网民致以新年的祝福,也衷心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关心、支持并参与咸宁教育工作。也祝愿咸宁市政府门户网越办越好!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作客在线访谈,谢谢您!也非常感谢网友朋友们的支持与收看,本期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