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7776/2025-27764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单位: 咸宁市教育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8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4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龙洁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89号提案《关于建立学校管理人才库 搭建学校管理教联体 推动打通跨县域学校管理人才交流通道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强人才储备库,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一)对标标准,精准遴选储备“好苗子”
围绕“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高素质校长班主任培养目标,自2024年起,市级层面启动“校长班主任双培养计划”,计划连续三年,在全市范围内每年遴选校长培养对象30名、班主任培养对象100名,共计390人。在选拔标准上,对人选的政治素养、资历条件、办学实绩、育人成效提出明确要求,如校长需具备义务教育阶段正(副)校长3年以上任职经历,班主任需有2年以上带班经验。
县级层面同步发力,各县市区积极充实管理人才“储备池”。咸安区选拔213名教育教学一线年轻干部建立后备人才库,并组建55对师徒帮扶对子;通山县收集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信息,建成县教育系统干部储备人才库;赤壁市完成校长、副校长及中层管理干部资料储备;嘉鱼县出台《嘉鱼县中小学(幼儿园)后备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通城县采集县域内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信息,808名人才入库。
(二)多元引才,拓宽人才汇聚“新路径”
依托“校长班主任双培养计划”,构建“荐、选、考”协同选拔机制。通过学校推荐、逐级遴选、组织考核、集体研究等多元渠道,确保选拔出政治过硬、能力突出、实绩显著的优秀人才。首期培养成效显著,已有4名副校长晋升校长,3名优秀班主任提拔为副校长,15名班主任成长为中层骨干,为教育人才库注入强劲动能。
(三)动态管理,激活人才发展“源动力”
践行动态管理机制,构建“考核—激励—统筹”闭环。在考核方面,“双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每年提交阶段性总结,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年度考核,结果纳入结业考核。培养期满后,市教育局双培养计划领导小组从师德表现、管理创新、引领示范、办学实践等维度综合评定,合格者提交总结报告,由市教育局作出评价。对考核优秀者,优先推荐参评年度“咸宁市优秀校长”“咸宁市优秀班主任”,强化激励导向。
二、创新引育新机制,拓宽人才汇聚渠道
(一)科学组建教联体,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咸宁市深化跨区域教联体改革,以科学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2024年11月,市教育局统筹考量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分布及便利因素,从各县市区报送的共建需求中,选定5所城区优质校作为跨县域教联体试点,(咸宁市温泉中学、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咸宁市实验小学、梓山湖北大邦实验学校、咸宁碧桂园学校),分别与5所县(市)学校(通山县实验中学、通城县实验学校、崇阳县实验二小、赤壁市蒲纺一中、嘉鱼县第一初级中学)建立共建关系,构建“1+1”跨区域教联体,为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筑牢组织基础。
(二)深度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
一是深化常态教研交流。推动多校开展联合教研,如市实验小学与崇阳第二实小开展数学、英语联合教研,嘉鱼一初与咸宁碧桂园学校研讨“三新”导学案等,促进教学理念与管理经验互鉴。后续将拓展跨学科教研、举办管理论坛,强化教研协同。二是强化中考备考协同。组织多校开展期中检测、质量分析会、备考研讨及联考等活动,如市温泉中学与通山实验中学学科研讨、嘉鱼一初与咸宁碧桂园学校九年级联考等。后续将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命题研讨,提升备考实效。三是拓展特色活动共建。促成市实验小学与崇阳第二实小联合举办科学日、通山实验中学参与市温中艺术节等活动。未来将策划校园文化交流周、学生竞赛联动等多元活动,强化协同纽带,打造教联体特色品牌。
三、深化教联体建设,推动人才交流提质
(一)县市区内交流成效显著,跨县交流待突破
当前,咸宁市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聚焦县市区内,已形成成熟模式。2024年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段专任教师共17331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有11575人。2025年春季学期,开展公办义务教育段教师交流轮岗1949人,占义务教育段专任教师总数的11.25%,通过学校推荐、逐级遴选等多元选拔,充实教育人才储备与流动。
(二)多维保障激励,驱动教师交流
构建待遇、发展双重保障体系,为教师交流“松绑赋能”。待遇上,对城乡交流教师落实人均1万元奖励,覆盖交通补贴、交通保险等生活支出,同步协调周转房资源,给予乡镇交流教师乡镇补贴,从住房、交通维度解除后顾之忧;职业发展上,将交流经历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深度绑定,交流人员在职称评定优先考量,且交流作为职称评聘前提条件,以职业通道倾斜激发教师交流积极性,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强化监督与评估,保障交流实效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以过程监督保障交流质量。依据各县(市、区)教师交流名册,定期开展实地督导,通过听课、师生访谈、查阅工作台账等方式,全面了解交流人员教学履职、专业成长等工作表现。同时,结合各地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城乡教育需求,将2025年秋季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不少于1530人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动态跟踪进度,对交流工作滞后地区及时预警、指导,推动教育均衡落地见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统筹管理,完善人才库建设
严格落实责任,指导县市区对照标准规范人才库建设流程,完善选拔标准与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全市教育管理人才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县市区人才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储备格局。
(二)深化试点引领,扩面教联体建设
以5所跨县域教联体试点校为示范,总结推广“1+1”共建经验,优化资源共享、教研协同机制。制定跨县域教联体扩面计划,推动更多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共建,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三)借鉴县域经验,探索跨域教师交流
立足县域内教师交流成熟经验,结合跨县域教联体建设实际,逐步探索“结对帮扶、跟岗互派、联合教研”等跨县域教师交流合作模式。同步研究制定配套保障政策,建立交流效果评估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跨区域共享。
咸宁市教育局
2025年7月14日